新興技術正在整個亞洲部署,以幫助抵抗冠狀病毒的爆發。
中國正在使用機器人為醫院消毒並提供醫療用品。
在新加坡,政府數據可以對疫情進行詳細的製圖,而在韓國,當局正在使用手機衛星技術跟踪潛在的攜帶者。
關於這種創新的數據使用如何影響隱私的問題已經提出。
消毒無人機。會說話的機器人。可以一瞬間掃描成千上萬張醫學圖像的人工智能。
這些只是包括新加坡和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為遏制冠狀病毒大流行而採用的一些技術,這種大流行已導致全球6500多人喪生。
由人工智能(AI)推動的技術正在幫助追踪疫情,清潔醫院,運送物資和開發疫苗,而亞洲各國政府則鼓勵大學和企業加快創新。
海外發展研究所智囊團的數字顧問喬納森·坦納說:“有時候,新興數字技術的創新步伐會因基礎設施,融資和官僚主義的製約而受阻。”
他對湯姆森路透基金會說:“當面對應對冠狀病毒爆發的挑戰時,有很強的動力去迅速克服這些限制並測試新技術。”
在新加坡,政府的公開數據可以對疫情進行詳細的製圖,而機器人則為病人提供餐食和藥物。有些人也可以說話。
在去年年底出現這種病毒的中國,機器人正在為醫院消毒,無人機正在提供醫療用品,而人工智能正被用於對掃描進行分類以發現感染。
在韓國期間,當局正在使用手機和衛星技術追踪潛在的運營商。
專注於技術的香港律師事務所DLA Piper的合夥人卡羅琳·比格(Carolyn Bigg)說,這些國家迅速將新技術投入使用並不奇怪。
她說:“新加坡和中國等國家希望成為大數據和分析領域的領導者。這些國家正在展示如何快速,透明地動員大數據平台,並成為美好的力量。”
她說:“這將使人們更加了解如何使用大數據。”
更務實
冠狀病毒的爆發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上週標記為大流行,導致城市封鎖,學校關閉,邊界關閉以及體育和文化活動的取消。
但是,各國的反應有所不同。
世衛組織上個月表示,數據保護法規推遲了有關疫情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傳播的重要信息的發布,同時讚揚了中國和新加坡政府的做法。
比格說,儘管歐洲的數據保護法是由固有的隱私權驅動的,但即使有強有力的合規框架可以防止數據濫用,許多亞洲國家的立法也“更為務實”。
她說:“全球許多數據保護法都有規定,允許政府在某些情況下繞過徵求同意,例如國家安全或公共衛生緊急情況。”
在歐洲,《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要求任何尋求處理某人數據的人徵得他們的同意。使用智能手機位置數據對人的動作和聯繫人進行大規模跟踪違反了這一點。
新加坡個人數據保護委員會放寬了其條款,允許未經個人同意執行接觸者追踪和其他冠狀病毒應對措施而收集,使用和披露個人數據。
“大眾監視”
曼谷人權慈善機構Manushya基金會負責人埃米莉·普拉迪奇特(Emilie Pradichit)表示,其他東南亞國家/地區在使用個人數據時卻沒有保護人們的隱私。
她說,越南正在通過移動應用程序跟踪當地人和外國人,而泰國移民當局正在使用抵達該國的人的位置數據,這相當於“大規模監視和嚴重的隱私風險”。
在許多國家中沒有獨立的數據保護機構的情況下,即使情況有所緩解,這些措施中的一些措施仍將存在。
隨著當前更多新技術的引入,以降低隱私權為代價的更高效率的困境將依然存在,並且冠狀病毒的爆發可能會加速對“什麼是和不可接受的”決策的需求。
他說:“數字技術為特定目的收集數據的能力與使用或濫用該數據可能給個人自由或安全帶來的風險之間存在根本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