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g

便血≠痔瘡!醫師提醒:這些情況可能是大腸癌警訊,千萬別輕忽 | Discussdata

便血≠痔瘡!醫師提醒:這些情況可能是大腸癌警訊,千萬別輕忽

大便出血看什麼科

便血的常見原因與潛在風險

大便出血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但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痔瘡,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嚴重疾病。事實上,便血的原因有很多,從良性的痔瘡到致命的大腸癌都有可能。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其中不少患者最初只是發現大便出血。因此,了解便血的原因及潛在風險,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至關重要。

便血通常分為兩種:鮮紅色和暗紅色。鮮紅色的血通常來自肛門或直腸,如痔瘡或肛裂;而暗紅色的血則可能來自大腸較深處,如大腸癌或潰瘍性結腸炎。此外,便血可能伴隨其他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警訊。

如果你發現大便出血,建議及早就醫,尤其是年齡超過40歲或有家族病史的人。那麼,大便出血看什麼科?一般建議先到腸胃科或大腸直腸外科就診,醫師會根據症狀安排進一步檢查,如糞便潛血測試或大腸鏡檢查。

痔瘡與便血的關聯

痔瘡是便血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約佔所有便血病例的50%以上。痔瘡是肛門周圍靜脈曲張形成的腫塊,分為內痔和外痔。內痔通常不會疼痛,但可能導致排便時出血;外痔則可能引起疼痛和搔癢。痔瘡出血的特徵包括:

  • 鮮紅色血液,通常附著在糞便表面或衛生紙上
  • 出血量較少,且多為間歇性
  • 可能伴隨肛門搔癢或不適感

痔瘡的發生與久坐、便秘、懷孕等因素有關。改善生活方式,如增加纖維攝入、多喝水、避免久坐,可以有效預防痔瘡。然而,即使確診為痔瘡,也不應掉以輕心,因為痔瘡和大腸癌可能同時存在。因此,若便血持續或伴隨其他症狀,仍需進一步檢查。

大腸癌與便血的關聯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大癌症殺手,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便血可能是唯一的警訊。與痔瘡不同,大腸癌引起的便血通常具有以下特徵:

  • 暗紅色或黑色血液,可能混雜在糞便中
  • 出血量較多,且持續時間長
  • 可能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腹瀉交替)
  • 體重減輕、腹痛或貧血症狀

大腸癌的風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尤其是50歲以上族群。此外,家族病史、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等也是危險因素。早期發現的大腸癌治癒率較高,因此若有上述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 大便紅色黏液

如何區分痔瘡與大腸癌引起的便血

區分痔瘡和大腸癌引起的便血並不容易,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初步判斷:

  • 年齡:中老年族群(尤其是50歲以上)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
  • 家族史:若有家族成員曾患大腸癌,則個人風險也較高。
  • 伴隨症狀:大腸癌通常伴隨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全身性症狀,而痔瘡則以局部症狀為主。

然而,這些判斷僅供參考,最終仍需依靠專業檢查。若你對大便出血看什麼科有疑問,建議直接諮詢腸胃科或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立即就醫的警訊

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大便带血

  • 便血持續超過一週
  • 便血量多,或出現黑色柏油狀糞便
  • 合併其他症狀,如腹痛、體重減輕、貧血
  • 年齡超過40歲,尤其是50歲以上
  • 有大腸癌家族史

香港衛生署建議,50至75歲的市民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即使沒有症狀也應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癒率遠高於晚期,因此千萬不要因害怕檢查而延誤就醫。

大腸癌篩檢的重要性

大腸癌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的關鍵。常見的篩檢方法包括:

  • 糞便潛血檢查:非侵入性,適合初步篩檢。
  • 大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大腸內部,並進行活檢或切除息肉。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定期接受篩檢的族群,大腸癌死亡率可降低30%以上。因此,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接受檢查,尤其是高風險族群。

大腸癌的預防

預防大腸癌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 高纖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減少紅肉和加工食品攝入。
  • 適度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
  • 定期篩檢:50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

此外,戒煙限酒、控制體重也有助於降低風險。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預防大腸癌,還能提升整體健康狀況。

便血勿輕忽,及早就醫檢查,保障健康

便血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或害怕而延誤就醫。無論是痔瘡還是大腸癌,早期治療的效果都遠優於晚期。若你或家人有便血症狀,建議盡快就醫,並根據醫師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記住,健康是無價的,及早發現問題才能及早解決。

最後,若你對大便出血看什麼科仍有疑問,不妨直接撥打香港衛生署的熱線或諮詢家庭醫生,他們會提供專業的建議和轉介服務。健康無小事,便血勿輕忽!

Copyright © 2025 www.discussda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