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密度檢查是評估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尤其對於高風險族群而言更是不可或缺。根據年齡、性別和風險因素的不同,檢查頻率也會有所差異。一般建議,65歲以上的女性應每2年進行一次檢查,而男性則建議從70歲開始定期檢查。對於絕經後婦女,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會加速骨質流失,因此建議在絕經後立即進行首次檢查,並根據結果決定後續檢查頻率。
特殊疾病患者,如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亢進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人,應更頻繁地進行檢查。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顯示,約有30%的絕經後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因此這類族群應特別注意定期檢查。
在安排檢查前,需注意檢查前準備事項,例如避免穿著帶有金屬的衣物,並告知醫生是否近期進行過鋇劑檢查,以免影響結果準確性。
骨質密度檢查的費用因檢查方法而異。最常見的檢查方法是雙能量X光吸收測定法(DEXA),其價格約為港幣800至1500元。另一種方法是定量超聲波(QUS),價格較低,約為港幣500至1000元,但準確性相對較低。
醫療保險的給付範圍也需注意。香港部分保險計劃會涵蓋DEXA檢查費用,但通常僅限於高風險族群。自費檢查時,建議選擇信譽良好的醫療機構,並確認價格包含所有相關費用,避免隱藏收費。
此外,電腦掃描檢查注意事項也需留意,例如檢查前需移除身上所有金屬物品,並確保檢查區域無任何遮擋物。
檢查結果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影響。首先,檢查儀器的品質至關重要。DEXA儀器的精確度較高,但不同品牌的設備可能存在差異。其次,操作人員的專業程度也會影響結果。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能確保檢查過程正確無誤。
患者的身體狀況也是重要因素。例如,近期骨折或關節置換手術可能導致結果偏差。因此,檢查前應詳細告知醫生相關病史。
香港的醫療機構通常會提供詳細的骨質密度檢查報告,並由專業醫生解讀,確保結果可信。
檢查結果通常以T值和Z值表示。T值反映與年輕健康成年人的骨質密度差異,而Z值則反映與同齡人的差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T值低於-2.5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若結果異常,醫生會建議進一步檢查或治療。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補充鈣和維生素D,或使用抗骨質疏鬆藥物。定期追蹤檢查也必不可少,以評估治療效果。
預防勝於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有效降低骨質疏鬆風險。飲食方面,建議每日攝取1000至1200毫克的鈣,並確保足夠的維生素D攝入。富含鈣的食物包括乳製品、深綠色蔬菜和豆類。
運動也是關鍵。負重運動如步行、跑步能刺激骨骼生長,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此外,戒菸限酒也能減少骨質流失。
總之,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並結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維護骨骼健康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