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力是人類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不僅影響語言發展,更與社交、安全和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15%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其中60歲以上長者的比例更高達40%。聽力下降可能導致溝通困難、社交孤立,甚至增加失智症的風險。許多人在發現聽力問題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了解聽力下降的原因與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聽力下降是指耳朵對聲音的敏感度降低,可能發生在單耳(左耳或右耳)或雙耳。要判斷聽力是否下降,可觀察以下徵兆:經常要求他人重複說話、調高電視音量、在嘈雜環境中聽不清楚等。專業的聽力檢查方法包括:
進行時,醫師會分別測試每隻耳朵的聽力,並比對以判斷是否存在單側或雙側聽力損失。
長期暴露在85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中,是導致聽力下降的主因之一。香港作為高密度城市,建築工地、交通噪音等都可能損害聽力。根據職業安全健康局的數據,約30%的噪音相關聽力損失發生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年齡增長則是另一個不可逆的因素,隨著內耳毛細胞退化,高頻聲音的聽力會最先受影響。
約50%的先天性聽力損失與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聽力問題病史,建議及早進行檢查。某些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化療藥物等也可能導致耳毒性,使用時需密切監測聽力變化。
頭部外傷可能損傷聽覺神經或耳蝸結構,造成突發性聽力下降。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也可能攻擊內耳組織。聽神經瘤雖然罕見(香港每年約有20-30例新病例),但會導致進行性單側聽力下降,需透過MRI確診。
單側聽力下降會影響聲音定位能力,在嘈雜環境中特別明顯;雙側聽力下降則全面影響溝通。值得注意的是,左耳聽力下降可能對語言處理產生更大影響,因為多數人的語言中樞位於左腦。定期進行左右耳听力测试有助於早期發現這種不對稱性聽力損失。
在噪音環境中應使用耳塞或降噪耳機,並遵循「60/60原則」:使用耳機時音量不超過60%,時間不超過60分鐘。富含抗氧化物的飲食(如深綠色蔬菜、堅果)有助於保護內耳細胞。香港聽力學會建議成年人每2-3年進行一次聽力檢查,高風險族群則應每年檢查。
根據聽力測試結果,醫師可能建議:
|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效果 |
|---|---|---|
| 助聽器 | 輕至中度聽損 | 放大特定頻率聲音 |
| 人工耳蝸 | 重度以上感音性聽損 | 直接刺激聽神經 |
| 藥物治療 | 中耳炎等可逆原因 | 消除感染或炎症 |
聽力下降雖可能影響生活,但現代醫學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正確診斷與適當干預。透過定期聽力測試左右耳、保護聽力健康習慣,以及必要時的專業治療,大多數人都能維持良好的聽力功能,享受高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