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種常見的聽力檢查方法,主要用於評估中耳的功能狀態。它通過測量聲阻抗、導納和順應性來判斷中耳的健康狀況。聲阻抗是指聲音在傳導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導納則是聲阻抗的倒數,表示聲音通過的容易程度。順應性則反映了中耳結構的彈性,這些參數共同構成了中耳導抗測試的核心指標。
中耳是人體聽覺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鼓膜、聽小骨(錘骨、砧骨、鐙骨)和咽鼓管。這些結構共同作用,將外界聲音傳遞到內耳。如果中耳功能異常,可能會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而中耳導抗測試正是為了檢測這類問題而設計的。
測試儀器通常由探頭、壓力泵和記錄裝置組成。探頭會發出特定頻率的聲音(通常為226Hz或1000Hz,後者更適用於嬰幼兒),並測量反射回來的聲能。壓力泵則用於改變外耳道的壓力,從而模擬不同狀態下的中耳功能。這些數據會被記錄並分析,生成鼓室圖。
在進行中耳導抗測試前,需要確保儀器已經校正,並且測試環境安靜無干擾。香港的聽力中心通常會設置專門的隔音室,以減少環境噪音對測試結果的影響。操作者還需檢查探頭是否清潔,並選擇適合患者耳道大小的探頭頭。
操作步驟包括:將探頭輕輕插入外耳道,確保密封良好;調整壓力範圍(通常為-200至+200 daPa),並記錄鼓膜在不同壓力下的運動情況。測試過程中,患者需保持安靜,避免吞嚥或移動,以免影響數據準確性。
數據記錄後,系統會生成鼓室圖,操作者需根據圖形特徵判斷中耳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峰值壓力、順應性和波形形狀都是重要的分析指標。這些數據可以幫助診斷中耳積液、耳硬化症等疾病。
鼓室圖根據形狀和峰值壓力分為多種類型,每種類型對應不同的中耳狀況:
例如,一名患者因聽力下降就診,鼓室圖顯示B型曲線,結合其他聽力測試(如純音測聽),可初步診斷為中耳積液。這類案例在香港的兒童中較為常見,尤其是反覆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兒。
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受多種因素影響。環境噪音是最常見的干擾源,尤其是低頻噪音會掩蓋測試信號。香港作為一個高密度城市,聽力中心需特別注意隔音設計。
患者的配合度也至關重要。兒童或特殊需求患者可能因恐懼或無法理解指令而影響測試。操作者需耐心引導,必要時使用鎮靜劑或遊戲化方式提高配合度。
操作者的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測試質量。例如,探頭放置不當可能導致漏氣,壓力調整過快可能錯過峰值。香港的聽力學培訓課程強調實操練習,以確保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
隨著科技進步,中耳導抗測試正朝著自動化方向發展。新型設備能夠自動調整參數並生成報告,減少人為誤差。例如,香港某大學研發的智能系統可結合人工智能分析鼓室圖,提高診斷效率。
遠程聽力診斷也成為趨勢,尤其在疫情期間。患者可在家中使用便攜設備完成測試,數據通過雲端傳輸給專業人員分析。這對於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尤為重要。
個性化聽力照護是未來重點。通過結合中耳導抗測試、檢測和分析,醫生可為每位患者制定專屬治療方案。例如,針對老年性聽力損失,可根據測試結果選擇助聽器或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