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腹產(開刀生仔)是現代醫學中常見的分娩方式,而麻醉方式的選擇直接關係到產婦與新生兒的安全。目前主要分為全身麻醉與半身麻醉(脊椎麻醉/硬膜外麻醉)兩大類。全身麻醉適用於緊急情況,例如胎兒窘迫或產婦大出血,能在短時間內讓產婦進入無意識狀態,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然而,全身麻醉藥物可能通過胎盤影響新生兒,導致呼吸抑制等問題,這也是許多產婦擔心的重點。
半身麻醉則包括脊椎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產婦在清醒狀態下完成手術,能第一時間與寶寶接觸,促進親子連結。脊椎麻醉作用快速,適合計劃性剖腹產;硬膜外麻醉則常用於自然產轉剖腹產的情況。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約70%的剖腹產案例採用半身麻醉,僅30%因緊急情況使用全身麻醉。選擇麻醉方式時,需綜合考慮產婦健康狀況、胎兒情況及手術緊急程度。
全身麻醉的最大優勢是速度快,從麻醉導入到手術開始僅需5-10分鐘,適合緊急剖腹產。然而,全身麻醉會導致產婦完全失去意識,無法參與分娩過程,且麻醉藥物可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影響新生兒的Apgar評分。研究顯示,全身麻醉下出生的嬰兒,其神經系統適應能力可能略低於半身麻醉的嬰兒。此外,全身麻醉後產婦可能出現喉嚨不適、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恢復時間也較長。
半身麻醉讓產婦在清醒狀態下見證寶寶誕生,能立即進行肌膚接觸,促進母乳分泌。脊椎麻醉的止痛效果良好,且藥物用量少,對胎兒影響極小。然而,半身麻醉可能導致產婦血壓下降,需密切監測;約1-3%的產婦會出現「脊椎麻醉後頭痛」,通常需要臥床休息或接受血液修補治療。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數據顯示,採用半身麻醉的產婦中,約85%對麻醉效果表示滿意,僅少數因副作用需轉換麻醉方式。
剖腹產前的麻醉評估至關重要,通常在手術前1-2天進行。麻醉醫師會詳細詢問產婦的病史,包括:
身體檢查重點評估氣道狀況(預測插管難度)、脊椎結構(確定穿刺位置)及基礎生命徵象。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完善的產前麻醉評估可降低50%以上的麻醉相關併發症。對於計劃性剖腹產的產婦,建議提前與麻醉醫師溝通,了解各種麻醉方式的利弊,尤其是需要特殊照顧的情況,如肥胖或妊娠高血壓患者。
手術當天的麻醉流程依方式不同而異:
| 麻醉方式 | 導入時間 | 監測重點 |
|---|---|---|
| 全身麻醉 | 5-10分鐘 | 血氧、ETCO2、血壓、心率 |
| 脊椎麻醉 | 15-20分鐘 | 感覺阻滯平面、血壓 |
| 硬膜外麻醉 | 20-30分鐘 | 阻滯效果、追加藥物時機 |
全身麻醉需進行氣管插管,確保產婦呼吸;半身麻醉則在L3-L4脊椎間隙穿刺給藥。手術中麻醉團隊會持續監測生命徵象,調整麻醉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採用半身麻醉,約15%的產婦可能因阻滯不全需要額外止痛藥物。香港瑪麗醫院的報告顯示,完善的術中監測可將麻醉相關不良事件降低至1%以下。
手術結束後,產婦會進入恢復室觀察1-2小時,重點監測:
疼痛管理是產後照護的重點,通常採用階梯式止痛:
常見併發症包括噁心嘔吐(發生率約20-30%)、尿滯留(半身麻醉後約5-10%)及傷口疼痛。香港聖保祿醫院的數據顯示,完善的產後疼痛管理可將母乳餵養成功率提高40%,這對選擇開刀bb奶粉或母乳的母親都至關重要。
多數剖腹產麻醉藥物在母乳中的濃度極低,不影響哺乳安全性:
| 藥物類型 | 進入母乳比例 | 哺乳建議 |
|---|---|---|
| 局部麻醉藥 | <3% | 可立即哺乳 |
| 鴉片類止痛藥 | 5-10% | 短期使用安全 |
| 全身麻醉藥 | <1% | 清醒後即可哺乳 |
香港母乳育嬰協會指出,即使是全身麻醉,藥物在母乳中的殘留量也遠低於治療劑量,產婦完全清醒後(通常4-6小時)即可開始哺乳。對於擔心藥物影響的母親,可選擇開刀bb奶粉作為過渡,但多數專家建議直接母乳餵養,因為初乳對新生兒免疫系統發展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剖腹產後24小時內開始哺乳的嬰兒,其腸道菌群發展比完全配方奶餵養的嬰兒更接近自然產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