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肚子血便是一種常見但令人擔憂的症狀,許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都曾遇過。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每年約有15%的成年人會因腸胃問題就醫,其中血便症狀佔了相當比例。血便的出現可能代表著從輕微的痔瘡到嚴重的腸道疾病等多種可能性,因此不可輕忽。拉肚子血便原因多樣,可能是飲食不當、感染、炎症,甚至是腫瘤所引起。及時識別血便的顏色、伴隨症狀,並選擇正確的就醫科別,對於早期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
鮮紅色血便通常表示出血部位靠近肛門或直腸。常見的原因包括痔瘡、肛裂,或是直腸息肉、直腸炎等。痔瘡是香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肛門疾病之一,約有50%的成年人曾受其困擾。肛裂則多因便秘或排便過度用力導致,血便通常伴隨劇烈疼痛。若鮮紅色血便反覆出現,且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則需警惕直腸病變的可能性。
暗紅色或黑色的血便(醫學上稱為「黑便」或「柏油樣便」)通常表示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如胃或十二指腸。血液在經過長長的消化道時被消化液作用,顏色會變深。常見原因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靜脈曲張等。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顯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約有30%會出現黑便症狀。
血便量的多寡也能提供重要線索。少量血絲可能是輕微的肛門疾病;大量出血則可能提示嚴重的消化道病變。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少量但持續的血便,也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徵兆,不可掉以輕心。
腹痛是拉肚子血便常見的伴隨症狀。腹痛的位置能幫助判斷病因:右下腹痛可能是闌尾炎;左下腹痛可能與大腸疾病有關;上腹痛則多與胃、十二指腸問題相關。腹痛的性質(絞痛、脹痛、刺痛)和頻率(持續性或間歇性)也都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拉肚子血便伴隨發燒,強烈提示感染性腸炎的可能。常見的病原體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的數據顯示,每年夏季因細菌性腸炎就醫的病例會顯著增加。高燒(超過38.5°C)伴隨血便,應立即就醫。
如果在拉肚子血便的同時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如6個月內減輕超過5%體重),這是一個危險信號,可能提示慢性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或腸道腫瘤。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早期症狀就包括血便和體重減輕。
噁心嘔吐伴隨拉肚子血便,常見於急性腸胃炎,但也可能是腸梗阻、食物中毒或其他嚴重疾病的表現。如果嘔吐物中帶血或呈咖啡渣樣,則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需立即就醫。
對於初次出現拉肚子血便且症狀不嚴重的患者,可以先至家庭醫學科就診。家庭醫生會進行初步評估,必要時轉介至專科。香港的公立醫院和私家診所都提供家庭醫學服務,是醫療體系的第一道防線。
腸胃內科醫師專精於消化道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對於反覆出現拉肚子血便的患者,或伴有腹痛、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者,應直接掛腸胃內科。醫師可能會安排大腸鏡等檢查來確定拉肚子血便原因。
如果診斷結果需要手術介入,如大腸息肉切除、痔瘡手術或腫瘤切除等,則需轉介至大腸直腸外科。香港的大型醫院通常設有專門的大腸直腸外科團隊。
當出現大量血便、劇烈腹痛、高燒、意識模糊等嚴重症狀時,應立即前往急診。香港的急診室會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級處理,確保危急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就醫前應詳細記錄以下資訊:血便的顏色(鮮紅、暗紅、黑色)、量(少量、中量、大量)、頻率(每天幾次)、持續時間。同時記錄伴隨症狀如腹痛、發燒等。這些資訊能幫助醫師快速準確地判斷病情。
某些藥物(如抗凝血劑、非類固醇消炎藥)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風險。過往是否有消化道疾病、手術史、家族病史等也都需要主動告知醫師。香港的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eHRSS)可以幫助醫師查閱患者的過往醫療記錄。
就診時應攜帶香港身份證、健保卡(如適用)以及過往相關的檢查報告(如血液檢查、影像學報告等),這些都能幫助醫師更全面地評估病情。 經常清喉嚨
糞便檢查是評估拉肚子血便原因的基本檢查,包括:
血液檢查可以評估:
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疾病的金標準。香港的腸鏡檢查技術成熟,許多醫院提供無痛腸鏡服務。檢查前需要清腸準備,醫師會直接觀察腸道黏膜,必要時可進行活檢或治療。
根據拉肚子血便原因不同,治療方案各異:
預防感染性腸炎的關鍵是飲食衛生:
辛辣、過熱、過冷、高脂肪等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消化道負擔,增加出血風險。有消化道疾病史者更應注意飲食調節。
充足的膳食纖維(每日25-30克)可以預防便秘和痔瘡,降低大腸疾病風險。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進食2份水果和3份蔬菜。
香港衛生署建議50歲以上人士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早期發現和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治癒率。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體檢,監測消化道健康。
拉肚子血便雖然令人不安,但多數情況下經過適當治療都能獲得良好效果。關鍵在於及早就醫,明確拉肚子血便原因,並遵從醫囑進行治療。香港的醫療體系完善,從家庭醫生到專科醫院都能提供專業的診療服務。記住:任何異常的血便都不應忽視,特別是當症狀持續或加重時,務必及時就醫。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定期體檢,是預防消化道疾病的最佳策略。 痾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