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CT掃描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技術,利用X光與電腦斷層技術,快速捕捉心臟與血管的詳細影像。這種掃描能夠清晰顯示冠狀動脈的狹窄、鈣化或阻塞情況,並評估心臟結構與功能。其原理是通過高速旋轉的X光管發射多角度射線,再由電腦重組為3D影像,幫助醫生診斷冠心病、主動脈瘤等疾病。
心血管CT掃描的核心在於「多切面斷層成像」技術,通常搭配顯影劑使用,以增強血管對比度。掃描時間僅需5-10分鐘,可檢測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甚至取代部分傳統心導管檢查。主要目的包括:評估胸痛原因、術前心臟風險分級、追蹤支架或搭橋手術效果。例如,香港瑪麗醫院的數據顯示,約30%疑似冠心病患者通過CT掃描避免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檢查。
適合族群涵蓋40歲以上有三高病史、家族心臟病史,或出現不明原因胸痛者。但以下情況需謹慎:對顯影劑過敏、腎功能不全(eGFR75bpm)可能影響成像品質,需事先服用降心率藥物。值得注意的是,若近期做過乳房超聲波或全身正電子掃描,應主動告知醫生,避免重複檢查的輻射暴露。
香港私營醫療機構的心血管電腦掃描收費差異較大,基礎冠狀動脈CT約需8,000-15,000港元,若含鈣化指數分析則增加2,000-3,000港元。下表為常見項目價格參考:
| 檢查項目 | 價格範圍(HKD) |
|---|---|
| 冠狀動脈CT(無顯影) | 5,000-8,000 |
| 冠狀動脈CT(含顯影) | 10,000-15,000 |
| 心臟血管3D重建 | 加收3,000-5,000 |
香港公立醫院若經醫生評估為必要檢查,可獲政府資助,但輪候時間可能長達數月。私營機構則需全自費,部分高端醫療保險可理賠50-80%。值得注意的是,全身正電子掃描(PET-CT)雖能評估全身癌癥,但對心血管疾病特異性較低,價格更高達20,000-30,000港元,需根據實際需求選擇。
檢查前48小時應避免攝取咖啡因與酒精,空腹4-6小時以防嘔吐。糖尿病患者需調整用藥時間,並攜帶近期乳房超聲波或其他影像報告供對比。醫護人員會測量心率與血壓,必要時給予β阻斷劑穩定心跳。簽署同意書前,務必確認已了解顯影劑風險與替代方案。
實際掃描僅需數分鐘:患者平躺於檢查台,手臂放置靜脈留置針用於注射顯影劑。機器會提示「屏住呼吸」以減少移動偽影,過程中可能感到全身發熱(顯影劑正常反應)。新型256切CT機器的輻射量已可控制在1-3mSv,相當於半年自然背景輻射。
掃描後應多喝水加速顯影劑代謝,觀察30分鐘無過敏反應方可離開。報告通常3-5個工作天完成,急件可加費縮短至24小時。若同時安排心血管電腦掃描收費與其他檢查(如運動心電圖),建議間隔一週以上。
約1-3%患者可能出現蕁麻疹、喉頭水腫等過敏反應,嚴重時需立即注射腎上腺素。高風險族群(如曾有海鮮/碘劑過敏史)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與類固醇。香港衛生署建議,過敏體質者應選擇非離子型顯影劑,雖價格提高20-30%,但安全性顯著提升。
一次心血管CT輻射量約為胸片的100-200倍,但低於傳統冠狀動脈造影。兒童、育齡女性應評估利弊,必要時以乳房超聲波或MRI替代。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院指引,每年醫療輻射暴露應控制在50mSv以下,且需記錄累積劑量。
孕婦原則上避免CT檢查,若緊急必要需加鉛裙保護胎兒。哺乳婦女注射顯影劑後,建議暫停餵乳24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哺乳期進行全身正電子掃描需更長隔離時間,應預先儲備母乳。
報告通常包含:鈣化指數(Agatston Score)、血管狹窄程度分級(0-100%)、斑塊性質(軟/鈣化/混合)。例如:
切勿自行解讀數字,應由心臟科醫生結合臨床症狀判斷。例如輕度狹窄但伴典型心絞痛者,可能仍需進一步檢查。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建議,報告異常者每3-6個月追蹤一次,搭配血脂、血糖等血液檢查。
根據結果分級處理:輕度病變可透過戒煙、運動改善;中度狹窄需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嚴重阻塞則轉介心導管治療。部分患者可能需進階檢查如心肌灌注掃描,此時需綜合比較心血管電腦掃描收費與其他選項的效益。
心血管CT掃描作為現代預防醫學利器,能早期發現潛在風險。選擇設備新穎的機構(如64切以上CT),並確認操作人員具香港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認證。記住:檢查價格不應是唯一考量,報告解讀的專業度更關鍵。定期檢查搭配健康生活型態,才是守護心臟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