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腹產(開刀生仔)是現代醫學中常見的分娩方式,但術後恢復過程比自然產更為複雜。許多媽媽在產後急於恢復身材,卻忽略了運動的安全性與循序漸進的重要性。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40%的孕婦選擇剖腹產,而其中超過60%的產後媽媽在恢復期間因不當運動導致傷口疼痛或癒合延遲。
剖腹產後運動不僅能幫助恢復體力,還能預防產後憂鬱、改善血液循環,並加速子宮復舊。然而,由於手術傷口的存在,媽媽們需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許多媽媽在產後會專注於選擇適合的開刀bb奶粉,卻忽略了運動對整體恢復的重要性。事實上,適當的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更好地吸收營養。
產後第一週是傷口最脆弱的時期,此時應以床上輕度活動為主。深呼吸運動能幫助擴張肺部,預防肺炎,同時促進血液循環。具體做法如下:
踝泵運動則能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特別適合長時間臥床的媽媽。香港婦產科學院研究顯示,每天進行3次踝泵運動可降低血栓風險達70%。
進入第二週,傷口疼痛感減輕,可以開始進行凱格爾運動。這項運動能強化盆底肌,改善產後尿失禁問題。做法如下:
| 步驟 | 說明 |
|---|---|
| 1 | 收縮盆底肌(類似憋尿動作) |
| 2 | 保持收縮5秒 |
| 3 | 放鬆5秒 |
| 4 | 重複10-15次為一組 |
輕度伸展運動則可緩解腰背酸痛,但需避免過度伸展腹部肌肉。此時仍不建議進行需要腹部用力的運動。
產後六週經醫生檢查確認傷口癒合良好後,可以開始進行較強度的運動。核心肌群訓練應從基礎動作開始,如橋式運動:
有氧運動則建議從每天15分鐘快走開始,逐漸增加至30分鐘。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建議,剖腹產媽媽每週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瑜珈是剖腹產後極佳的運動選擇,但需避免過度扭轉或壓迫腹部的體式。產後瑜珈應以恢復性動作為主,如貓牛式、嬰兒式等。香港某知名瑜珈中心調查顯示,85%的產後媽媽在進行瑜珈後表示腰背疼痛明顯改善。
皮拉提斯則能有效強化核心肌群,但需等到產後6週後才能開始。選擇課程時應特別註明是「產後皮拉提斯」,避免一般課程中過於激烈的動作。
散步是最安全且易於執行的運動,產後2週即可開始。建議從每天10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和速度。哺乳媽媽外出散步時,別忘了攜帶開刀bb奶粉以備不時之需。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在產後6個月內都應避免。這類運動會對尚未完全恢復的腹部肌肉造成過大壓力,可能導致腹直肌分離惡化。香港運動醫學期刊指出,過早進行HIIT的剖腹產媽媽,有30%出現傷口不適加劇的情況。
需要腹部用力的運動如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等,也應等到產後3個月後再考慮。這些動作會直接對剖腹產傷口區域施加壓力,影響癒合。同時,跳躍類運動如跳繩、開合跳等也應避免,以免對盆底肌造成額外負擔。
游泳雖然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但需等到傷口完全癒合且惡露結束後才能進行,通常建議產後8週後再開始。選擇泳池時應注意水質,避免傷口感染。
一般建議產後24小時即可開始床上輕度運動,如深呼吸和踝泵運動。但較正式的運動計劃應等到產後6週經醫生評估後再開始。若選擇開刀生仔,恢復期通常比自然產更長,需特別謹慎。
適度運動不會影響哺乳,反而能促進乳汁分泌。但需注意運動後應清潔身體再哺乳,並補充充足水分。劇烈運動可能使乳汁中乳酸暫時增加,建議哺乳前先休息30分鐘。
若運動時感到傷口疼痛,應立即停止並休息。持續疼痛需就醫檢查,可能是傷口癒合不良的徵兆。產後選擇適合的開刀bb奶粉補充營養,也有助於傷口修復。
運動時應能正常說話,不會氣喘吁吁。若出現頭暈、噁心或視力模糊等症狀,表示強度過高。產後3個月內,心率應控制在(220-年齡)×6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