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口是一種外科手術,通過在腹部開一個開口,將腸道或泌尿道的一部分引出體外,以排泄身體廢物。造口手術通常用於治療腸道或泌尿系統疾病,例如癌症、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或先天性異常。根據手術部位和功能,造口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每年約有500至800名患者接受造口手術,其中結腸造口佔比最高,約為60%。造口手術雖然能挽救生命,但也會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術前術後的造口護理至關重要。
造口手術是一項重大決定,術前的心理與生理準備對術後恢復至關重要。首先,患者應與醫生充分溝通,了解手術的必要性、風險及預期效果。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的造口類型,並解釋術後可能面臨的挑戰。
術前學習造口護理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許多醫院會提供造口護理課程,由專業護士指導患者及家屬如何更換造口袋、清潔造口周圍皮膚等。此外,患者可以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或加入造口患者支持團體,獲取更多實用資訊。
在生理方面,術前飲食需特別注意。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在手術前幾天開始低渣飲食,以減少腸道負擔。術前一天可能需要禁食,並服用清腸藥物。同時,患者應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
心理調適同樣重要。面對造口手術,許多患者會感到焦慮、恐懼甚至抗拒。此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尤為關鍵。患者也可以尋求心理輔導,學習應對壓力的技巧,逐步接受即將到來的改變。
手術後,患者需要在醫院接受專業的造口護理。護士會定期觀察造口的顏色、形狀和排泄物性狀,並記錄相關數據。正常的造口應呈粉紅色或紅色,若出現蒼白、發紫或黑色,可能表示血液供應不足,需立即通知醫生。
更換造口袋是術後護理的重要環節。以下是基本步驟:
皮膚護理是另一個重點。造口周圍皮膚容易因排泄物刺激而發紅、潰爛。使用皮膚保護膜或防漏膏可以減少刺激。若皮膚出現嚴重問題,應及時尋求醫護人員幫助。
飲食方面,術後初期需從流質食物開始,逐步過渡到低渣飲食,避免油膩、高纖或易產氣的食物。疼痛管理也不容忽視,醫生會根據情況開具止痛藥,患者應按時服用,避免忍痛影響恢復。
出院後,患者需掌握造口護理的自我管理技巧。造口袋的選擇至關重要,市面上有一件式、兩件式、透明或不透明等多種款式。患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例如活動量大的患者可能更適合兩件式造口袋,方便排空。
更換造口袋時,應選擇安靜、清潔的環境,避免匆忙操作。每次更換後,建議記錄排泄物的性狀和量,以便發現異常時及時就醫。造口周圍皮膚的清潔與保護同樣重要,可使用溫和無刺激的清潔產品,並定期檢查皮膚狀況。
飲食是居家照護的另一大重點。以下是一些建議:
運動方面,患者可逐步恢復輕度活動,如散步、瑜伽等,但應避免劇烈運動或提重物,以防造口受傷。社交生活也可能因造口而受到影響,患者可通過穿著寬鬆衣物、隨身攜帶備用造口袋等方式增強信心,逐步重返社交圈。
在造口護理過程中,患者常會遇到一些問題。造口滲漏是最常見的困擾之一,通常由造口袋貼合不當或底板老化引起。解決方法是確保造口袋尺寸合適,並定期更換。若滲漏頻繁發生,可考慮使用防漏膠環或更換造口袋品牌。
皮膚刺激與紅腫也是常見問題,多因排泄物接觸皮膚所致。除了使用皮膚保護產品外,還應保持皮膚乾燥,並避免頻繁更換造口袋。若紅腫持續不退,可能是真菌或細菌感染,需就醫治療。
造口阻塞較少見但較嚴重,表現為排泄物排出減少或停止,伴隨腹痛、腹脹。輕微阻塞可通過按摩腹部或飲用溫水緩解,若症狀持續,需立即就醫。異味問題則可通過選擇帶有除臭功能的造口袋或使用除臭劑來改善。
雖然大多數造口護理問題可自行解決,但某些情況需及時就醫。以下是一些警示信號:
總之,造口護理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患者、家屬和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通過正確的知識和技巧,造口患者完全可以過上充實、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