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鏡檢查是預防和早期發現大腸癌的重要手段。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過5,000宗。大腸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病變,約有70%的大腸癌是由大腸瘜肉演變而來。因此,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可以及早發現並切除大腸瘜肉,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大腸瘜肉分為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腺瘤性瘜肉,這種瘜肉有較高的惡性潛能。若不及時切除,可能會在5至10年內發展為大腸癌。大腸鏡檢查不僅能發現瘜肉,還能直接在檢查過程中進行切除,避免後續的惡化。早期發現的大腸癌治癒率高達90%以上,而晚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則大幅下降至不到20%。這凸顯了大腸鏡檢查在早期診斷和治療中的重要性。
此外,大腸鏡檢查還能幫助醫師評估大腸黏膜的健康狀況,發現其他可能的病變,如炎症性腸病或憩室炎。對於有家族病史或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人士),定期檢查更是不可或缺。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的成年人應每5至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以確保大腸健康。
大腸鏡檢查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檢查前的清腸準備。清腸的目的是確保大腸內沒有殘留的糞便,以便醫師能清晰觀察腸道黏膜。清腸通常需要在檢查前1至2天開始,包括飲食控制和瀉藥使用。
除了清腸準備,患者還需告知醫師自身的健康狀況和用藥情況。例如,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阿司匹林或華法林)的患者,可能需要暫停用藥以避免檢查過程中出血。糖尿病患者則需調整胰島素劑量,以應對禁食期間的血糖變化。此外,若有心臟病、腎病或其他慢性疾病,也應提前與醫師溝通,確保檢查的安全性。
大腸鏡檢查通常在門診進行,全程約需30分鐘至1小時。檢查前,患者會先接受靜脈麻醉,以減輕不適感。麻醉後,醫師會將一條柔軟的內視鏡管從肛門插入,緩緩推進至大腸末端。內視鏡前端配有微型鏡頭和光源,能將腸道內的影像即時傳輸到螢幕上,供醫師觀察。
在檢查過程中,醫師會仔細檢查大腸黏膜的每一處,尋找是否有瘜肉或其他異常。若發現瘜肉,醫師會使用內視鏡上的特殊工具(如電切環)將其切除,並送交病理化驗。切除瘜肉的過程通常無痛,患者可能只會感到輕微的拉扯感。完成檢查後,醫師會緩緩退出內視鏡,並觀察是否有出血或其他併發症。
檢查結束後,患者會被送至恢復室休息,待麻醉效果消退。大多數患者表示,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遠低於預期,部分人甚至完全沒有記憶。檢查後可能會感到輕微腹脹或排氣,這是因為檢查時會注入少量空氣以擴張腸道,便於觀察。這些症狀通常會在幾小時內自行緩解。
檢查後,患者需遵循醫師的指示,以確保身體順利恢復。以下是幾項常見的注意事項:
此外,若檢查中切除了瘜肉,醫師可能會建議患者在幾天內避免提重物或進行劇烈活動,以降低出血風險。病理報告通常需要一週左右時間,患者應按時回診聽取結果,並根據醫師建議安排後續追蹤檢查。
許多民眾對大腸鏡檢查抱有恐懼心理,認為檢查過程痛苦或尷尬。事實上,現代醫學技術已大幅提升檢查的舒適度,麻醉的使用更讓多數患者在無痛狀態下完成檢查。以下是一些常見迷思與專業醫師的解答:
香港腸胃及肝臟科醫生李明華指出:「大腸鏡檢查是現階段最有效的大腸癌篩檢工具,能直接觀察並處理病變。與其因恐懼而拖延,不如積極面對,為自己的健康把關。」醫師也鼓勵民眾與醫療團隊充分溝通,了解檢查的每一個步驟,以減輕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