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腦掃描心臟血管,又稱為CT冠狀動脈造影,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技術,透過X光與電腦技術的結合,生成心臟血管的高解析度影像。這項技術能夠清晰顯示冠狀動脈的結構,幫助醫生診斷血管狹窄、阻塞或硬化等問題。其原理是透過多層螺旋CT掃描,配合顯影劑的使用,捕捉心臟血管的動態影像,再經由電腦重組成立體圖像。
與傳統的心導管檢查相比,電腦掃描心臟血管具有以下優缺點: 電腦掃描過程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近年來接受電腦掃描心臟血管檢查的人數逐年上升,2022年約有12,000例,顯示其臨床應用日益普及。
電腦掃描心臟血管檢查的主要目的是偵測冠狀動脈疾病,包括血管狹窄、阻塞或動脈硬化等問題。這對於早期發現心臟病風險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於以下高風險族群:
此外,若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醫生也可能建議進行電腦掃描檢查以排除冠狀動脈問題。根據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的數據,約30%的胸痛患者透過電腦掃描檢查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的情況。
為了確保電腦掃描檢查的準確性與安全性,患者需做好以下準備:
檢查前需禁食4-6小時,但可飲用少量清水。這是因為進食可能影響顯影劑的效果,並增加檢查過程中的不適感。
某些藥物可能需暫停服用,特別是二甲雙胍(Metformin)類的糖尿病藥物,需在檢查前48小時停用。其他藥物如β受體阻斷劑則可能需要調整劑量。務必提前與醫生討論用藥情況。
若對碘或海鮮有過敏史,必須事先告知醫護人員。醫生可能會建議預先服用抗過敏藥物,或考慮其他檢查方式。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會的指引,約1-3%的患者可能對顯影劑產生輕微過敏反應。
電腦掃描心臟血管的過程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電腦掃描 心臟
顯影劑的作用是增強血管的影像對比度,使冠狀動脈在掃描中更清晰可見。顯影劑透過靜脈注射,患者可能會感到全身發熱或口中有金屬味,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患者需平躺在檢查台上,配合醫護人員的指示進行呼吸(通常需要短暫屏息)。掃描時間約10-15分鐘,過程中需保持靜止以確保影像品質。
除了顯影劑引起的短暫不適外,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輕微噁心或頭暈。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極為罕見,檢查室均備有急救設備。
檢查結束後,患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建議,約99%的顯影劑會在24小時內經尿液排出體外。
電腦掃描心臟血管的報告通常包含以下專業術語:
| 術語 | 解釋 |
|---|---|
| 冠狀動脈鈣化指數 | 評估血管鈣化程度的數值,越高表示動脈硬化風險越大 |
| 狹窄百分比 | 血管阻塞程度的量化指標,大於70%通常需進一步治療 |
若檢查發現異常,醫生可能會建議以下治療方案:
透過了解電腦掃描心臟血管檢查的流程與注意事項,患者能更安心地接受檢查,並與醫生共同守護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