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電腦掃描(Cardiac CT,簡稱心臟ct)是一種利用X光技術結合電腦斷層掃描,生成心臟及血管詳細影像的非侵入性檢查方法。這項技術能夠清晰顯示冠狀動脈的結構,幫助醫生評估心臟健康狀況。與傳統的心電圖(ECG)或超聲波檢查相比,心臟CT能提供更立體、更精確的影像,尤其適合檢測早期冠狀動脈疾病。
心臟電腦掃描與其他心臟檢查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成像方式與應用場景。例如,心電圖主要記錄心臟的電活動,而超聲波則透過聲波觀察心臟的運動功能。相比之下,心臟CT更側重於解剖結構的細節,尤其是冠狀動脈的鈣化程度或狹窄情況。對於高風險族群(如糖尿病患者或長期吸煙者),心臟CT能早期發現問題,避免突發性心臟事件。
心臟電腦掃描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血液的主要血管,若發生狹窄或阻塞,可能導致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透過心臟CT,醫生可以計算冠狀動脈鈣化分數(CAC Score),量化動脈硬化的程度。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40歲以上男性中約有15%存在中度以上冠狀動脈鈣化,這類人群需進一步檢查。
此外,心臟CT也能診斷心臟結構異常,例如先天性心臟病或瓣膜問題。對於接受過心臟手術的患者,定期掃描可監測治療效果,例如支架是否暢通或搭橋手術後的血管狀況。這種檢查尤其適合無法進行運動壓力測試的患者,或因其他健康問題需避免侵入性檢查者。
進行心臟CT前,患者需空腹4-6小時,避免食物影響影像品質。部分檢查可能需要注射顯影劑,因此需事先評估腎功能。香港公立醫院通常會要求患者提供近期肌酸酐檢測報告,確保顯影劑代謝無虞。此外,含咖啡因的飲料或藥物可能干擾心率,檢查前24小時應避免攝取。
檢查時,患者需平躺在掃描床上,醫護人員會貼上心電圖導極以同步監測心跳。掃描過程約10-15分鐘,期間需配合指令屏住呼吸(通常5-10秒),減少影像模糊。若使用顯影劑,注射時可能感到全身發熱,屬正常現象。私人診所多配備最新機型,掃描時間可縮短至5分鐘內。
檢查後若無不適,患者可正常飲食。注射顯影劑者建議多喝水加速代謝,並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如皮疹或呼吸困難)。報告通常需1-3個工作天,公立醫院可能因輪候人數較多延至一週。
香港地區的心臟電腦掃描收費因檢查類型與機構性質差異顯著:
價格差異主要來自設備新舊、醫生經驗及附加服務(如即時報告解讀)。值得注意的是,公立醫院的心臟電腦掃描價錢雖低,但輪候時間可能長達數月,緊急需求者需考慮私立選項。
心臟CT報告通常包含以下重點:
若報告顯示「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表示血管狹窄未達50%,但仍需改善生活習慣。而「左主幹病變」則屬危急狀況,需立即就醫。部分報告可能提及心肌橋(心肌纖維覆蓋血管),多數為良性,但嚴重時可能引發心絞痛。
根據報告結果,醫生可能建議:
心臟疾病常無明顯前兆,定期檢查是預防猝死的關鍵。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建議,45歲以上男性及55歲以上女性應考慮基礎心臟CT評估,尤其有三高或家族病史者。檢查前務必與醫生討論個人風險,並確認是否需要顯影劑。完成檢查後,無論結果正常與否,都應維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戒煙等習慣,從根本降低心血管風險。
選擇機構時,除比較心臟電腦掃描收費,也應關注設備規格(如64切以上機型解析度較高)及醫生團隊經驗。香港部分私立醫院提供套餐服務,包含後續諮詢,適合需要完整照護的患者。記住,早期發現問題永遠比治療更經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