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吞嚥痛與喉嚨痛的定義與區別
1. 吞嚥痛的定義與特徵
吞嚥痛(Odynophagia)是指進食或飲水時,食物通過咽喉或食道時產生的疼痛感。這種疼痛通常集中在咽喉深處或胸骨後方,可能伴隨灼熱感或刺痛感。吞嚥痛的特徵包括:
- 疼痛發生在吞嚥動作的瞬間
- 可能伴隨食物卡住的感覺
- 嚴重時甚至會影響進食意願
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15%的成年人曾因吞嚥痛就醫,其中4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更高。
2. 喉嚨痛的定義與特徵
喉嚨痛(Sore throat)是指咽喉部位的不適或疼痛感,通常在靜止狀態下也會持續存在。喉嚨痛的特徵包括:
- 疼痛範圍較廣泛,可能涉及整個咽喉區域
- 說話或吞嚥時疼痛加劇
- 常伴隨喉嚨乾癢、紅腫等症狀
3. 兩者的區別點
雖然吞嚥痛與喉嚨痛都可能發生在咽喉區域,但兩者存在明顯差異:
| 比較項目 |
吞嚥痛 |
喉嚨痛 |
| 疼痛時機 |
僅在吞嚥時出現 |
持續存在,吞嚥時加劇 |
| 疼痛位置 |
咽喉深處或胸骨後 |
整個咽喉區域 |
| 伴隨症狀 |
可能伴隨胸痛、胃灼熱 |
常伴隨咳嗽、發燒 |
二、造成吞嚥痛與喉嚨痛的常見原因
1. 吞嚥痛的常見原因
吞嚥痛通常與食道問題相關,常見原因包括: 吞咽痛
-
食道炎:胃酸逆流導致的食道黏膜發炎,約佔吞嚥痛病例的40%
-
食道異物:魚刺、骨頭等異物卡住食道
-
食道潰瘍:長期服用消炎藥或感染可能導致
-
食道痙攣:食道肌肉異常收縮引起
香港腸胃健康學會指出,近年因壓力導致的功能性吞嚥困難案例有上升趨勢。
2. 喉嚨痛的常見原因
喉嚨痛多由感染或刺激引起:
-
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佔喉嚨痛病例的80%以上
-
細菌感染:如鏈球菌性咽炎
-
過敏性鼻炎:鼻水倒流刺激咽喉
-
環境因素:乾燥空氣、煙霧刺激
三、如何判斷是吞嚥痛還是喉嚨痛?
1. 觀察疼痛的位置與時機
準確判斷疼痛類型需要仔細觀察以下特徵:
-
疼痛位置:用手指輕壓喉結部位,喉嚨痛會立即加劇;吞嚥痛則需實際吞嚥才會引發
-
疼痛時機:記錄疼痛是持續存在還是僅在吞嚥時出現
-
疼痛性質:灼熱感多見於胃酸相關問題;刺痛感可能與異物或感染有關
2. 注意伴隨的其他症狀
伴隨症狀能提供重要診斷線索:
- 發燒、肌肉酸痛多見於感染性喉嚨痛
- 胃灼熱、口酸味提示胃食道逆流
- 體重減輕、進食困難需警惕嚴重疾病
四、針對不同情況的處理方式
1. 吞嚥痛的處理
針對吞嚥痛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
飲食調整:避免過熱、辛辣、酸性食物;選擇軟質食物
-
進食方式:細嚼慢嚥,進食時保持直立姿勢
-
藥物治療:制酸劑可緩解胃酸相關疼痛
-
就醫檢查:持續超過一週或加劇應就醫,可能需要內視鏡檢查
2. 喉嚨痛的處理
喉嚨痛的居家照護方法: 胃出血大便顏色
-
充分休息:減少說話,讓喉嚨得到休息
-
補充水分:溫水、蜂蜜水可緩解不適
-
藥物治療:止痛藥如撲熱息痛可緩解症狀
-
局部處理:鹽水漱口、喉糖可暫時緩解
五、何時應該就醫?
1. 無法自行緩解的疼痛
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吞嚥痛持續超過2週
- 疼痛導致無法進食或體重減輕
- 家庭治療3天後無明顯改善
2. 伴隨嚴重症狀
以下危險信號需立即就醫:
- 呼吸困難或吞嚥完全受阻
- 頸部腫脹或僵硬
- 高燒超過39°C
- 咳血或嘔血
香港醫管局建議,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出現吞嚥問題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