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是一種結合電腦斷層掃描(CT)與對比劑注射的先進影像學檢查技術,專門用於評估血管結構與血流狀態。其原理是透過X光射線多角度穿透人體,由偵測器接收衰減後的訊號,再經電腦重組為高解析度的三維血管影像。與傳統血管造影需侵入性導管插入不同,CTA僅需從周邊靜脈注射對比劑,即可清晰呈現冠狀動脈、主動脈乃至周邊血管的形態學細節。此技術尤其擅長捕捉鈣化斑塊與軟斑塊的分布,對於早期診斷動脈粥樣硬化具有關鍵意義。
對比劑(通常為含碘化合物)的應用是提升影像品質的核心關鍵。當對比劑隨血液循環充填於血管腔內,會暫時性提高血管與周圍組織的X光吸收係數差異,使血管輪廓在掃描影像中形成鮮明對比。現代雙源CT(Dual-source CT)設備更能在一次心跳週期內完成全心臟掃描,有效克服心臟搏動造成的運動偽影。根據香港放射科醫學院2022年技術指引,冠狀動脈CTA的空間解析度可達0.5毫米,足以偵測直徑1.5毫米以上的血管狹窄,其影像精細度已接近傳統侵入性導管造影的診斷水準。
臨床上應用CT血管造影的首要適應症是評估冠狀動脈疾病(CAD)。當患者出現典型心絞痛、運動耐受性下降或心電圖異常時,CTA可非侵入性地確認冠狀動脈是否存在狹窄或阻塞。香港衛生署2023年統計顯示,心血管疾病佔本地死亡成因第三位,其中超過70%案例與冠狀動脈病變相關。相較於運動心電圖或核素心肌灌注掃描等功能性檢查,CTA能直接可視化血管壁的解剖學變化,對於無症狀但具有高風險因子(如糖尿病、家族史)的族群尤其具有篩檢價值。
此外,CTA廣泛應用於心臟手術後的追蹤評估。例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ABG)後,可透過CTA監測移植血管的通暢性;支架植入術後則能檢測支架內再狹窄或血栓形成。香港心胸外科學會的臨床數據指出,接受CTA定期追蹤的患者,其術後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較傳統造影組降低32%。CTA同時能鑑別其他血管病變,包括主動脈剝離、肺動脈栓塞、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實現「一站式」心血管評估。值得注意的是,當患者接受心臟超聲波檢查發現心室壁運動異常卻無法確定病因時,CTA常作為進階診斷工具釐清冠狀動脈供血問題。
檢查前的準備工作直接影響影像品質與安全性。醫療團隊需先確認患者的腎功能狀態(血清肌酸酐值需低於1.5 mg/dL),因對比劑主要經腎臟代謝,腎功能不全者需採取水化預防措施。香港公立醫院常規流程要求患者於掃描前4小時禁食,但可正常飲用清水。此外必須詳細詢問過敏史,特別是碘劑、海鮮類過敏或先前造影檢查的不良反應,必要時預先投予抗組織胺或類固醇預防過敏。對於服用二甲雙胍的糖尿病患者,需暫停藥物48小時以避免乳酸中毒風險。
掃描過程中,患者需仰臥於CT檢查台,胸前貼附心電圖導聯以同步監測心搏。技術人員會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通常為手肘靜脈),以高壓注射器精準控制對比劑流速與劑量。現代CT設備配備「團注追蹤」(Bolus Tracking)技術,當偵測到對比劑到達主動脈根部時自動觸發掃描,確保影像捕捉到動脈期峰值強化。整個掃描過程僅需5-10分鐘,期間需配合技術人員指示進行短暫屏氣(約10-15秒),減少呼吸運動偽影。掃描結束後建議患者飲用大量水分(24小時內至少2000毫升)加速對比劑排出,並觀察是否有蕁麻疹、呼吸困難等遲發性過敏反應。
儘管CTA屬於相對安全的檢查,仍存在特定風險需審慎評估。對比劑過敏反應發生率約0.1%-0.3%,輕微表現包括皮膚紅疹、噁心嘔吐,嚴重時可能引發喉頭水腫或過敏性休克。根據香港醫管局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數據,2021-2022年間共記錄27例造影劑相關嚴重過敏案例,其中89%發生於注射後20分鐘內。另一項重要風險是造影劑腎病變(CIN),尤其常見於原有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或脫水患者,其發生機制與對比劑的腎小管毒性相關,通常表現為暫時性肌酸酐上升。
然而CTA的臨床益處顯著超越其潛在風險:
對於無法明確診斷的胸痛患者,心臟 ct scan能同時評估冠狀動脈、肺血管與主動脈,提供全面性鑑別診斷依據。
傳統侵入性血管造影(ICA)長期被視為冠狀動脈評估的「黃金標準」,其經由撓動脈或股動脈插入導管至冠狀動脈開口,直接注射對比劑取得動態血流影像。最大優勢在於可同步進行介入治療(如氣球擴張或支架放置),且對於嚴重鈣化病變的評估優於CTA。然而ICA存在0.5%-1%的嚴重併發症風險,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或穿刺部位假性動脈瘤,且需較長恢復時間。
CTA與ICA的選擇需綜合考量臨床情境與患者特徵:
| 評估面向 | CT血管造影 | 傳統血管造影 |
|---|---|---|
| 侵入性 | 非侵入性(靜脈注射) | 侵入性(動脈穿刺) |
| 診斷準確度 | 對>50%狹窄敏感度95% | 黃金標準 |
| 輻射劑量 | 3-5 mSv | 7 mSv |
| 檢查時間 | 15分鐘 | 30-60分鐘 |
| 併發症風險 | 對比劑過敏、腎病變 | 血管損傷、中風、出血 |
| 功能評估 | 需結合其他檢查(如心臟超聲波檢查) | 可同步測量血流儲備分數(FFR) |
現行國際指引建議,中低度冠心病風險患者優先選擇CTA作為初篩工具,若發現嚴重病變再轉介ICA;而高度風險或典型急性冠心症患者則應直接進行ICA。值得注意的是,當血管造影電腦掃描顯示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AC score)超過400 Agatston單位時,因鈣化偽影可能影響判讀,通常建議改採ICA確認診斷。醫療決策應由心臟團隊綜合患者臨床表現、風險因子與檢查特性後個別化制定。